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《关于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阜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》(5号)答复

日期: 2024-05-09 浏览量:209 来源:阜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:付超 文字大小:

民建阜新市委会:

  贵单位提出的“关于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阜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”提案已收悉,非常感谢贵单位对阜新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关注与支持。现对贵单位提出的提案答复如下:

  一、产业集群总体情况

 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,我市确定精细化工、新能源、装备制造和绿色食品“四个优势产业”重点推进。2023年,建立了市级领导牵头推进机制,由四位市级领导分别负责四个优势产业集群。其中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周鹏举负责精细化工产业,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林艾民负责新能源产业,市委常委、副市长胡国勇负责装备制造产业,副市长陈磊负责绿色食品产业。为确保落实成效,市工信局成立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,局分管领导带领责任科室牵头推进。在此基础上建立集群进展“周调度、月分析”工作机制,及时总结四个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做法,研究推进集群发展的有效举措。2023年,全市“四个优势产业”规上工业企业204户,完成工业总产值343.1亿元,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4%。

  二、我市产业集群工作推进情况

  (一)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,明确产业发展定位

  一是组织编制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。市工信局带领全市工业园区结合各自产业基础、特点、资源和环境条件,对接辽宁省规划设计院、省石化设计院等行业顶尖专家、机构,高标准、高水平编制和完善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,通过高标准规划,确定未来至少十年的发展方向。二是明确主导产业。每个开发区确定2-3个主导产业,坚持产业立区,依托区域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环境容量,走专业化发展道路,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,突出特色,推动产业要素集聚,加快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集群和集聚区。目前,全市开发区均已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初稿编制工作。三是强化协同发展。市工信局带领各工业园区就《阜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与市自然资源局沟通,将产业规划与《阜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》等相衔接,统筹规划、协调推进,为园区未来发展留足可用空间。

  (二)强化头部企业引领作用,壮大优势主导产业

  一是鼓励综合实力强、发展潜力大、带动作用显著的产业链头部企业发展,引导企业技改升级,争取辽宁省“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”专项资金支持。通过加强与省工信厅、项目评审机构沟通对接,指导企业完善材料,全方位做好服务,我市金凯生科等15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“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”专项资金1334万元。实施农产品深加工补助项目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上先进加工设备项目给予30%资金补助,科威、海岳、双汇禽业、双汇牧业等4家企业的新增先进加工设备补助项目已完成审计验收工作。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。优化产业园区机构设置,设立单独招商部门开展精准化招商工作。市长周鹏举带队赴上海、台州、成都等地开展重点项目洽谈和招商活动,为我市招商工作奠定基础,台州达辰药业项目、德施普新材料项目、新疆特变电工光伏逆变器、无功补偿装置等项目成功落地。组织召开了“阜新氟产业高峰论坛暨招商对接会”,根据产业链图谱,通过头部企业的引领和推介作用,扩大我市影响力,现场签约10户企业,产业集聚效应显现。阜新芳山谷物开发经营有限公司“孙六杂粮”品牌小米在阿联酋辽宁商会的推动下走出国门,进入迪拜商超,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杂粮产品的品牌影响力。

  (三)强化头部企业协作配套服务,取得实质性进展

  一是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。通过省认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55家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0个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2户,数量创历年之最。已成功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户,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户。二是本地配套取得新突破。组织力达、德尔等50户企业参加阜新市铸造产业配套对接会,新增本地配套约1500余万元。举办了“首届食品系列地工产品进园区展销会”,优选正远等16户特色地工食品企业与园区企业进行现场对接,深化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与沈阳市工信局建立常态化合作对接机制,推动力达与沈鼓集团对接,沈阳新鹏机械与春潮、万达铸业、涵宇机械等13户铸造企业对接,搭建点对点对接合作平台。三是产业影响力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。组织徐工、德尔等28户企业参加第21届中国(国际)装备制造业博览会,累计展出优势产品100余件,力达铸造的G60缸体(船用发动机)被中铸协评为“优秀铸件金奖”,联信铸造硅砂有限公司展出的3D打印砂被中铸协评为“全国铸造材料金鼎奖”,展会期间共达成合作意向订单1000余万元。

  (四)强化园区管理体系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

  一是抓好人员培训工作,助力园区提质增效。2023年市委选派4名领导班子正职和8名副职到开发区任职,市工信局先后3次组织开发区领导班子从抓行业及重点企业、提前研判减量、培育增量、抓招商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。二是开展园区拉练活动,找差距促发展。组织各开发区参观氟产业开发区智慧监管平台,体会数字化、智能化带来的高效管理。观摩德施普新材料、金凯精细化工项目建设现场,交流缩短审批流程的经验做法。参观徐工(辽宁)规范化管理现场,召开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推进会。各开发区通过晾晒成绩单和经验交流,找到各自短板、学习长处,推动全市开发区发展壮大。三是严格园区考核,激前敦后。围绕市委“双千双百”目标,结合开发区现有企业、项目发展潜力,科学谋划全市开发区未来三年考核指标,建立全市开发区考核体系,已按季度、年度对全市开发区考核4次。四是强化各项要素保障。组织相关部门降低氟产业开发区企业要素成本,污水处理费每吨降低30元,蒸汽价格降低11元,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。

  总体看,我市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,还存在较大差距。一是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。2023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8户,其中屠宰类农产品加工4户,多以初级产品或活体销售出市,本地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。二是产业链条相对较短。化工行业大部分企业以生产中间体为主,产品结构单一。农产品加工多以初加工为主,精深加工较少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足,企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。

  三、下一步工作安排

 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,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,加快推动“四个优势”产业改造提升、实现跨越发展、培育壮大新动能,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,我们下一步将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:

  1.加强组织领导,建立产业集群推进机制。充分发挥四个优势产业集群市级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的带动作用,依靠市级领导和发改委、农业农村等相关职能部门,帮助装备制造、绿色食品、新能源、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企业解决项目审批、融资等方面问题,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,推动项目建设进度,尽快实现竣工投产达效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,做大四个优势产业集群经济总量。

  2.强化产业规划引导,优化产业布局。牢固树立“全市一盘棋”的大局意识,形成“一体化”的产业发展格局,推进各园区编制主导产业明晰、重点突出、特色明显、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。引导装备制造、绿色食品、精细化工等重点园区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,推动产业集聚、合理布局和优先发展。紧密结合“双千双百”目标实施,突出一县一主业,实现一园一特色,提升产业的主导力和竞争力。按照“多规合一”要求,将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衔接,协调推进,提升公共服务能力。

  3.强化招商引资,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。结合各集群特色,发挥领头羊作用,依托万达、德尔、众辉、伊利等综合实力强、发展潜力大、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企业,招引产业链上、下游相关企业来阜投资建厂,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,进而加速产业集聚。围绕化工、铸造、整机装备、粮食、花生、草食畜牧、猪禽、风光一体化、绿电等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和目标企业清单,招引产业链头部企业,发挥行业引领作用,带动四个优势产业发展。

  4.强化政策支持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。利用“数字辽宁、制造强省”作用,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向上资金争取,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,鼓励企业科技创新,推动重点项目建设,延伸产业链条,做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总量。依托产学研联盟和“揭榜挂帅”“带土移植”项目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。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,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、瞪羚企业等支持力度,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,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,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。

  5.强化协作配套,提升集群发展水平。引导集群相关联企业纵向配套、横向协作,延伸产业链条。进一步扩大本地配套合作成果,依托我市铸造、液压零部件、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发展基础,发挥中小企业小批量、产品种类丰富的优势,加强与沈阳市工信局的联系,组织召开沈阜两地企业间的配套合作对接,推动我市铸造、零部件、电子元器件等企业为沈鼓集团、三一重装等沈阳及省内头部企业配套。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协作,打造与产业集群相关的配套产业等协同互动的产业综合体。

  6.建立健全服务体系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完善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,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,破除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。推进企业融资对接,深入各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调研,分行业组织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,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分类,邀请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,按照“一企一策”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,采取“一对一”有效对接,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难问题。同时,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,进一步提升融资对接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。

  最后,再次感谢民建阜新市委会的宝贵建议,希望贵单位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。

 

 

阜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

2024年5月9日

打印
分享
返回列表